1、转运使: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
2、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3、宋真宗景德四年 ( 1007 )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相关资料图)
4、以后﹐陆续设立了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机构分割转运使的权力。
5、若以两省五品以上官任﹐或需兼领数路财赋者﹐称“都转运使”。
6、随军转运使则因事而设。
7、2、通判:唐末五代,藩镇武将专权,天下动乱不已,中央集权始终巩固不下来。
8、宋初,统治集团全力解决这个大问题,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就是解除武将兵权的明智之举。
9、武将解除兵权之后,则往往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
10、“权”,有临时之意,意谓随时可以罢去,从名称上亦注意矫正藩镇的父死子继之锢弊。
11、同时,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12、”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13、”到了南宋,通判更可以直接向皇帝奏报州郡内的包括州郡官、县官在内的一切官员的情况,又见通判的兼有监察官性质。
14、但直隶州通判级别多数为从五品和正六品,散州通判级别为从七品和正八品。
15、而直隶州知军、州事为从三品和正四品,散州知军、州事为从六品和正七品。
16、与权级别有一定的相差,亦为大小相制之意 。
17、这样看来,通判一职,既是州郡官的副职,而又起了汉代的监御史(监郡)和督邮(监县)的双重监察作用。
18、有此一职,中央与州、县的关系,即如心之使臂、臂之使手,指挥自如了。
19、由此,不但五代的藩镇武人专权、州郡成为独立王国的问题,能够较彻底解决,同时也有利于监察腐败现象。
20、清朝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子三:赋诚,云南楚雄府通判,任出。
21、”扩展资料: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22、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23、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24、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25、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page]
26、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
27、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28、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29、官、职: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
30、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
31、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
32、这类官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
33、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
34、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
35、“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
36、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 “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37、例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
38、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因此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
39、其中有文资、武阶的区别。
40、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
41、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之类。
42、也有一些差遣并不带上这些字样,如县令、安抚使等。
43、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
44、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
45、至于“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掌。
46、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官制改革后,撤销馆职,另设秘书省职事官,自秘书监丞、著作郎以下,都称馆职。
47、其他文臣兼带馆职,武臣带阁门宣赞舍人,则称“贴职”。
4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Copyright 2015-2022 上市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5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