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个熨帖人心的消息——3月28日,国家网信办在发布会上透露,将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会突出两个重点:着力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网络合法权益;着力治理编造传播虚假不实信息的网络乱象。
从具体工作内容看,无论是涉企业的六大类虚假不实信息,包括捏造事实、主观臆断、歪曲解读、恶意关联、蓄意炒作和翻炒旧闻等,还是涉企业家的六大类侵权信息,包括泄露个人隐私、诋毁侮辱谩骂、虚构私生活话题、关联炒作负面新闻、捏造违法犯罪事实、违规使用姓名肖像等,抑或是恶意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甚至从中牟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都在治理之列。
这显然是有的放矢:虽然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政策主基调没变过,但毋庸讳言,在网络上,对民企渲染“原罪”、对企业家乱扣“资本家”帽子的做法并不罕见,有些人甚至将撕咬企业家作为博流量的手段。这让许多深受其扰的企业和企业家苦其久矣。
(资料图片)
企业当然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未必经得起“完人逻辑”的审视,对其问题加以批评、对其过失予以指正,都无可厚非。作为市场主体,它没有免于社会正常监督的豁免权。
但这不是随意对其造谣、构陷、恶评的理由。动不动扣帽子、贴标签、喊打喊杀,将作为正常市场要素的资本污名化,最终带来类似于俄狄浦斯效应那样的结果——评判可以影响被评判的人与事,挫伤企业信心,更抑制整个经济社会活力。
这并非杞人之忧:不论是此前媒体报道的有人谣传“腾讯将被重锤”消息导致腾讯市值蒸发2000多亿港元,还是有人散播集采假消息导致医药蓝筹股长春高新遭遇做空“狙击”,都反映了此类乱象对企业的伤害之大。而比经济损失更严重的,也许是企业预期或企业家信心——它(他)们可能变成惊弓之鸟,陷入诚惶诚恐的境地。
诸如给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轻易扣帽子之类的举动,显然跟国家要求和社会期许的“保护民营企业”取向不符。应看到,“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之类的顶层表态,已经亮明了在民营企业发展方向问题上的态度。
今年以来,各地也在保护支持企业上动作连连:成都市1月28日召开的12345亲清在线启动暨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提出,让企业的每一个声音都能够听到、每一个诉求都能够得到回应、每一条建议都能够得到关注;坚定不移让市场主体站好“C位”、当好主角,努力做到同样条件成本最低、同样成本服务最好、同样服务市场机会最多,竭尽一切所能、创造最好条件,为市场主体提供一流发展环境。多地在“新春第一会”上也频频为企业吃定心丸,如苏州提出“在苏州,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企业家日’”,中山市委书记向企业家公开手机号等。[page]
保护企业,的确需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而舆论环境同样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唯有涵养正常的舆论气候,企业的苗木才能在雨露润泽下快速生长。就此看,此次专项整治极具现实针对性。保护企业与企业家的正当权益不受到恶意伤害,既是实现网络风清气正的应有之义,也是呵护企业信心的必要之举。
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有些人对民企的狭隘化理解与工具化认知,也是对局部性政策的有意无意误解:现实中,单一领域出台的收缩性政策,有时会因民营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交织成网而放大、走形。有的人就趁机添油加醋、故意误导,本来是监管,被他们说成“锤”,本来是着眼于规范,被他们歪曲成“打土豪”。
正因如此,“谨慎出台收缩性政策”此前就被提上了日程,这跟清朗行动“搭配使用”,也能更好地回击那些偏激声音,提升企业信心。
无论如何,不能再任由各种谬论去挫伤企业家的信心了。保护企业,人人有责,这里的“责”就包括:从我们自己做起,不造谣、不抹黑。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佘宗明
Copyright 2015-2022 上市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5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