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观察 > 正文

寻找城市边缘的野性

时间:2023-06-20 14:49:19 来源:凤凰网

黄河在桑园峡向北流去

榆中县东坪村黄河南岸的汉长城遗址

九圪垯山上的猫儿刺


(资料图片)

九圪垯山上的壁虎

九圪垯山裸露的岩石

黄河东出兰州,就进入狭窄的桑园子峡。沿南岸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东金公路(东岗镇至金崖)东行6公里,就到苑川河的入黄河口处。

这里有两个村庄,东岸的叫东坪,西岸的叫西坪。西坪还有一个地名叫“响水子”,是因发源于苑川河南岸的万眼泉的泉水日夜不停的由西坪悬崖上流入苑川河,发出轰响之声而得名,当地人也称“小水子”。

黄河此段有鲤鱼、狗鱼、青蛙、癞蛤蟆、水獭等水族动物。由于水质污染严重等因素,狗鱼和水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绝迹。这与人类捕捉无关,当地人无钓鱼吃鱼的习惯。据说,过去只有每年在“谷雨”这天,黄河里的鲤鱼就会浮出水面,有人划乘羊皮筏子,持桨板打跃出水面的鲤鱼,捕捞后分给大家食用。

东坪向东300米,就是榆中境内唯一遗留的一处汉长城遗址,该遗址现只有一处墙墩,紧邻黄河,围长40 余米,高约5米,无任何防护措施,墙壁上,有砖、石混杂其中,人工夯筑之痕清晰可辨。西侧墙面上,还有人掏挖的小窑洞。高1.3米,深达50厘米。破坏严重。汉长城遗址再向东200米,东金公路向右拐入七岘沟,向来紫堡川而去,而黄河则被东面的大山阻挡,无路可去,左拐北折而流向什川。此处就是著名的黄河大“几”字湾的第一湾。第一湾的南岸,有十来户人家,地名叫骆圈湾。由于地处古丝绸之路,曾建有骆驼圈和小型客栈供骆驼客队歇脚而又在黄河拐弯处而得名,后来,因谐音,叫罗泉湾。山脚下,有七八棵杨柳已吐绿。沿黄河,已无路可寻,就沿洪水冲的山沟上东山,还是无路,甚至没有羊肠小道,岩石裸露,怪石嶙峋,坡陡难行。岩石层只有七八十米厚。此山的石头,含有石英成分,石质软,无开采利用价值。再往上,就是黄土层,直到山顶。由于干旱,整个山上,无一棵树木,甚至连灌木都没有。耐碱耐旱的骆驼蓬只发出二厘米的枝蔓,一些蒿草和矮草,也刚发芽,还有一些匍匐在地面的无名小草,却已开出了扁豆大小的艳丽的小花,有白色的和淡蓝色的蝴蝶飞起飞落。爬到半山腰,太阳已全面照晒,山坡虽陡峭,却无阴凉可乘。浑身发热,不得不解开衣扣,缓慢前行。

一处阳屲蒿草旁,一条只有20厘米长的灰麻色高原蝮蛇蜷缩盘卧,晒着太阳。当地人称这种蛇为“麻杆蛇”,以鸟蛋和捕捉昆虫、鸟、鼠等为食。我们围它观看,竟无丝毫惧怕,纹丝不动。兰州目前已知的只有高原蝮蛇、菜花烙铁头蛇、竹叶青蛇、黄游蛇、白条景蛇五种,其中前三种蛇有毒,主要生存于南部山区和接近水源的地方,北部山区有少量的高原蝮蛇和竹叶青蛇。由于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兰州地区的蛇体形都较小,一般长在40 厘米至100厘米,少有伤人的记录。[page]

即将到达山顶,脚底下发现了乱窜的小蜥蜴。这是当地常见的一种小蜥蜴,就是壁虎,当地人称为蝎虎子、七寸子。土皮色,半厘米粗,5至10厘米长,跑的很快,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若被人或猎食者抓住尾巴,会主动断掉尾巴逃跑,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长出新尾巴。尽管有此本领,但往往还是鹰和乌鸦等食肉飞禽及蛇的猎物。

继续前行,矮草中,有短小的蝗虫跳跃。这种荒山蝗虫体形很小,只有1至2厘米长,翅膀上没有翅翼,不能飞行,只能跳跃,一般数量不多,不会对植被造成大的破坏,它也是山中鸟雀、蜥蜴、黄鼠和蛇的主要食物之一,甚至会成为山上的蚂蚁的猎物。这里的荒山蚂蚁有两种,一种体形较大,有1厘米长,黑色,从山下到山顶都有。还有一种,体形很小,黑褐色,主要生活在半山腰以下,在山底下,随处可见。他们也是蜥蜴和鸟类的猎物。

黄鼠是此地唯一的鼠类,比较多,土黄色,10厘米粗,20至30厘米长,洞穴而居,食草和草籽,也吃昆虫,夏初繁衍,入冬而眠,每窝产仔3至12只,每年产2至3窝。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特别在这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干旱山区。和草原鼠一样,有直立观望的本能,发现人、鹰、蛇、狐狸等天敌时,发出“呯呯呯”的叫声,以提醒同类和自己的孩子躲藏。沿途已看见了四五只。其洞穴一路随处可见,但不一定每一个洞穴内都有黄鼠。因为这种黄鼠也很狡猾,往往会有三至五个洞穴,真是“狡鼠”。其天敌主要是鹰、蛇、狐狸。

与这种“狡鼠”一类的啮齿类动物,就是野兔。野兔也是常见的食草动物,体形略小于草原兔,土黄色,身体强壮,善于奔跑,特别是上山,速度非常快,能有效地预防、躲避人和天敌的猎捕。其天敌主要是鹰、狐狸和狼。

越往山顶,气候越干燥,植被也越短小稀少,由于环境恶劣,动物也很少。这片山区,哺乳类动物,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有狼、狐狸、黄羊(当地人称石羊)、獾猪(当地人称窜猪)等,狼、狐狸是食肉动物,黄羊是食草动物,体格小于绵羊,善奔跑,嗅觉灵敏,远离人类。近年,这里由于自然环境改善,又有了狼和黄羊的身影。獾猪是哺乳动物中的鼬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遍布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青海和我省。獾猪的四肢又粗又强壮,脚趾前生长强而粗的长爪,爪子和前脚趾一样长。獾的体重可达15千克,体长50厘米,尾长10厘米。身体肥壮,头小,嘴尖、眼小、耳短、脖子短、尾巴短。毛色为黑褐色与白色相杂,鼻头有发达鼻垫,类似猪的鼻子,性凶猛,有钢铁般的牙齿,非常凶残,叫声似猪,所以又叫猪獾。视觉差,嗅觉发达。是杂食动物,尤喜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和鼠类等,也食嫩草和植物根茎,有时盗食农作物。夏季繁殖,每胎2至4仔。每年只繁殖1次,是群居动物,居洞穴。有冬眠习性,在秋季积累大量脂肪,11月入洞冬眠,第二年3月出洞。这些动物,现均已绝迹。[page]

飞行动物,也较以前少多了。常见的有野鸽、红嘴鸦、鹰、鹞、嘎啦鸡、秃鹫、红腹锦鸡、野山雀等。今天就见到了三群野鸽,一群红嘴山鸦和一只盘旋在山谷间的鹰。野鸽和外界见到的野鸽没什么两样,以食草籽、昆虫为生,栖居山洞和山崖洞穴,非常警觉,发现异样动静就迅速飞离栖落地。红嘴山鸦是该地山区最常见的飞禽,略小于鸽子,尾巴长,全身黑色,因嘴喙是红色而得名,成群生活,一般栖居山洞,在夏秋季节,为躲避炎热,也会夜宿河边或村落的树上,食草籽、昆虫、草茎等,春天,也会盗掘农田里的种子。嘎啦鸡,是一种与鹌鹑一般大小且非常像鹌鹑的野禽,土黄色羽毛,短翅短尾,不善于长距离飞行,能很好地隐蔽自己,甚至在遭到捕猎时,抱一土块 ,翻身让土块罩住自己。应该说,它也是一种会使用工具的动物之一。夏初产蛋孵化,食草籽、昆虫、草芽为生,群居山洞或悬崖处,夏秋季节,常发出洪亮的“嘎啦嘎啦”的叫声而得名。鹰和鹞是食肉猛禽,鹰和草原上的鹰一模一样,以捕捉野兔、鸟类、黄鼠为生,也吃昆虫。鹞略小于鸽子,灰色羽毛,飞行敏捷,善于捕捉山雀和麻雀,也吃昆虫。鹰和鹞是该地唯一的两种候鸟,春夏从南方来,秋末便飞回南方过冬。秃鹫是食腐动物,也捕猎,由于体形较大,有时会飞到村庄,偷猎鸡、鸭等家禽及小猪、小羊、小狗等家畜,甚至对小孩构成威胁,能发出“哼吼哼吼”的叫声,故当地人称为“哼吼”。这种秃鹫体形略大于草原上的秃鹫,除在春天寻找配偶产蛋孵化季节外,其余时间都是独居生活,十分迅猛,过去曾有猎食小孩的传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绝迹。

红腹锦鸡,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飞禽,当地称为野鸡,体形比家鸡略小,雌性全身灰麻色,雄性体形略大于雌性,从头到尾依次长有黄、红、墨绿、黑色等羽毛,夏季产蛋孵化培育下一代,一般成对生活,以食草籽和昆虫为生,善飞行,是甘肃省的省鸟,在甘肃全省大部分地方都有分布,但在此地,虽未绝迹,却很少见到。

这里的山雀有两种,一种麻雀大小,另一种略大于麻雀,均为全身土皮麻色,当地人称为“地麻鸟(读qiao)”,一年四季栖于山地或农田,成对生活,夏初在草丛或农田中筑巢产蛋孵化,一年一窝,每窝孵二至四只雏鸟,以食草籽和昆虫为生,夏天常为寻找雏鸟而发出“啾喂啾喂”的叫声。这两种山雀都是益鸟,从半山腰到山顶,常能见到,“噗”地从身边飞走。

上到山顶,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山峦,光秃秃的。尽管已到春末夏初的季节,由于干旱,山头植被稀少,几乎还见不到绿色,显得空旷而荒凉,一处稍稍平缓的山坡上,依稀可辨的几块20世纪70年代开垦的荒地,早已无人耕种,有坟茔在荒地中央,孤零零地立着。这座山顶,有九个奶头状的山头,酷似烽火台,当地人称为“九圪垯”。当年解放兰州时,解放军挖的战壕,还紧紧地连着九个山头,七十多年的风霜雨雪,还未曾将这历史的遗痕抹平。这就是榆中北部山区最西边的边沿,邻近黄河,其向东向北几十公里的山区无人烟,也是距离兰州最近、最荒凉、生态最脆弱、受人类破坏影响最轻、最有野性的地方。[page]

向西鸟瞰黄河,黄河几乎直线扑面而来,河水发黄,流淌缓慢。过去这里,河水湍急,老远就能听到咆哮之声。由于20世纪末,在下游20公里处建了小峡水库,河水被抬升,河水流缓。黄河北面,依然是光秃秃的山峦。低头看脚下的黄河,南岸的汉长城遗址清晰可见,旁边有二三个人在农田劳作。黄河流到此处,被脚下的九圪垯山迎面阻挡,折而向北,切开重重山峦,带着野性,蜿蜒而去,一点儿也不留恋桑园子峡,不留恋九圪垯山,不留恋沧桑的大地和岁月。

□李新海 文/图

(兰州日报)

关键词:
推荐阅读
x 广告
x 广告
精彩推送

Copyright   2015-2022 上市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5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